“2010年之后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都没有拿到。”几家大型新能源企业相关负责人明确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现在下面的厂里已是怨声载道。”
湖北与北京的某两家生物质电厂负责人更是告诉本报记者,“补贴发不下来,企业现金流已到非常紧张的地步,现在都靠贷款维持下一季的原材料收购。” 此外,据河南电监办的消息,国能浚县、国能鹿邑电厂情况亦是如此。
理不顺的管理体制
“现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还没有结算完,所以企业还没有拿到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明确对本报记者表示。
补贴结算为什么需要如此长的时间?山东一家生物质能源企业负责人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行政程序复杂。
而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副主任黄少中给出的说法却是,在电费结算时,电网企业也存在变相减少新能源企业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的问题;加上各省的补贴资金调配时间差,导致新能源发电企业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才能拿到补贴。
为解决此问题,2012年3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出台《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即日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统一归口财政部,由财政部定期向电网征收后上缴国库。
“以前是省电网公司征收,发改委价格司核准之后,由电网公司下发。现在程序变为省电网公司征收之后上缴财政部,财政部再预拨给省级财政部门,按季预拨、年终清算。”北京一家风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从行政审批来看,确实麻烦一些。”
然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却明确对本报记者表示,财政部只是给收上来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资金单独划出了一个账号,“具体多少他们都没看过,最终还是发改委价格司在管”,但最终拨付补贴的时候,却还要经过财政部与地方财政部门之手。
“这笔资金怎么管理、资金下拨具体怎么操作、谁来监督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政策操作起来往往难度更大。”
电价附加有多少?
与拖欠企业补贴相对应的,是业内人士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的乐观预测。有专业人士预计,201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将达340亿元;更乐观的测算是,2020年这笔资金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近几年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越来越入不敷出。2009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缺口13亿元;2010年扩大至20亿;预计2011年将达到100亿左右。
“现在调高至8厘,电价附加资金只能说是得到部分改善。”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在迅猛扩展。以光伏行业为例,2011年中国光伏装机量已达 3GW,同比增长了3倍,但今年,有业内人士提出了5-7GW的发展目标,若照这样发展下去,每度8厘的电价附加资金远远不够。”
据中电联统计,2011年底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0.56亿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非火电类型发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7.50%, 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此前中电联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也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159万千 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89%。
“目前每度8厘电价附加资金仍然不够补贴新能源企业,现在电价附加的征收率太低,只能达到40%-50%。”一位政府部门人士明确告诉本报记者。
资金缺口如何填补?
即使上调至8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寅吃卯粮”的局面也还在上演,如何填补这一缺口成为了业内面临的一大难题。
按照2009年12月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组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二者可以相互弥补使用,即电价附加不足时由专项资金补充,附加征收资金有余量时,可在基金支持范围内调剂到其他用途。
但现在,财政部主管的专项资金和发改委主管的电价附加依旧是两套体制,各走各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电价附加只能自食其力,通过上调来缓解捉襟见肘的尴尬。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曾表示,“如果电价附加增加到每度一毛钱,到2020年累计就可以提取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6430亿元,就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
然而,发改委价格司人士却明确表示,抑制通胀作仍为国家首要任务。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价格专家刘树杰则做了更具体的研究,其结论是“电价调整10%,对CPI的影响是0.7%”。
“现在电价附加不该再在调高电价上做功夫。”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最理想的办法是‘费改税’,把钱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内管理,中国可 以通过对化石能源燃烧征税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以煤为例,假如燃烧一吨煤征税20元,那么燃烧41亿吨煤征收的费用足以支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发 展。但是推行‘费改税’必然会迫使一些强势部门放权,如何解决部门权力争斗,这又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关键看国家领导层的决心。”